北京刑事律师
北京刑事律师案例分析有关劳动法案例的分析及实行

 

北京刑辩律师网

电 话: 010-69260501
传 真: 010-69260501
邮 编: 102600
Email: 1289097309@qq.com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南里8号

 

有关劳动法案例的分析及实行
原创:     时间:2013-03-08     浏览次数:373次

《有关劳动法案例的分析及实行》由北京刑事律师为您提供,《有关劳动法案例的分析及实行》是法律常识知识,对我们了解掌握法律知识很有好处,帮助我们避免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时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了解《有关劳动法案例的分析及实行》是很有用的!

非法定鉴定部门鉴定工伤无效
案例:被告贺某是原告莲花县某焰花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2006年5月10日,由于油压车间发生爆炸,造成被告多处骨折。2006年5月15日原 告对被告要求进行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签署“同意按程序申报”的意见。2007年9月15日,萍乡市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鉴定为“因工伤残七级”。2007年11月28日,被告向莲花县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仲裁机构按该鉴定结论作出仲裁裁决后,原告不服,向莲花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 于2008年4月28日书面申请要求对被告伤残程度作重新鉴定。在法院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协商后选定江西省萍乡司法鉴定中心为鉴定机构进行重新鉴定。 2008年5月26日该机构做出“被鉴定者贺某,伤残程度九级”的结论。
分析:当事人自行协商选定的鉴定机构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能否采信?
  第一种意见认为,应采信萍乡市司法鉴定中心的鉴定结论。理由是在审理过程中,是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进行重新鉴定,并按程序由双方当事人选定萍乡司法鉴定中心为鉴定机构,既然是双方自愿一致的选择,就应该认定这一结论。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采信萍乡市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理由是根据法律法规定的规定,对工伤伤残鉴定只是法定机构即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 当事人在对鉴定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级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
法院能否强制执行买断工龄款?
案例介绍: 2007年11月,李某向宋某借款10万元做木材生意,后因亏本未按期归还宋某借款,宋某为此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依法判决李某归还宋某10万元借款本金及利息。判决生效后,因李某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一直未能得以执结。直至2008年9月,李某所在国企因改制施行买断工龄政策,李某单位应支付李某买断工龄款2万元。宋某得知这一情况后,要求法院到李某单位协助提取李某买断工龄款2万元。
案例分析:对于本案李某买断工龄款2万元能否强制执行,存在二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买断工龄”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安置富余人员的一种办法,即参照员工在企业的工作年限、工资水平、工作岗位等条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经企业与员工双方协商,报有关部门批准,由企业一次性支付给员工一定数额的货币,从而解除企业和富余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把员工推向社会的一种形式。因此,“买断工龄”是企业支付给员工“买断工龄”的工资,应该视为企业解除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后企业支付给员工的经济补偿金。
 第二种意见,李某买断工龄款具有特定的人身性质,是李某今后的生活、医疗、养老和再就业的保障所必需的费用,因此法院不能对该款强制执行。
法官能否主动审查诉讼时效?
案情介绍: 原告罗某的丈夫郭某于1984年去世,原告一直未按有关文件要求,向其丈夫所在单位领取生活补助费。2008年3月,原告将郭某所在单位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支付定期生活补助共计2万余元。本案在诉讼过程中,被告未以诉讼时效经过为由进行抗辩
劳动仲裁只可裁定执行内容
案情介绍: 王某,由于具有一定的幼儿教育经验,从1993年起被县保育院聘为幼儿教师,直至2008年7月止。聘用期间,双方先后签订过五份劳动合同,但对有关社会保险费缴纳问题,双方都未提及和办理。其中,2001年9月14日签订的第五份合同为一份长期合同。2008年6月,考虑自己身体、年龄等原因,王某向保育院提出辞职,并于7月25日双方解除劳动关系。提出辞职时,王某要求保育院为自己补缴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双方由此产生纠纷,王某遂向当地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2008年9月28日,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终局裁决,内容为“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二条、《社会保险费征收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等规定,被申诉方应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申诉人办理在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具体金额由各社会经办机构测算”。但裁决生效后,保育院一直未为王某办理在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的缴纳。王某于2008年10月27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于2008年10月29日立案执行。在执行阶段,法院要求社保局协助测算王某在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以及办理保险费的补缴,但社保局无法协助执行
案情分析:在执行中争执的焦点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事项无明确执行内容,是否应裁定不予执行?
 第一种意见认为,不应裁定不予执行,应按裁决内容执行。其理由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的规定,现保育院未按生效裁决确定的义务履行,受理申请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执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已作出终局裁决,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二条、《社会保险费征收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等规定,被申诉方(县保育院)应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申诉人(王某)办理在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的缴纳。虽裁决内容中没有确定具体的社会保险费数额,但法院可以要求社保局协助测算和执行。社保局提出无法协助执行的依据—《关于解决部分困难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是于2008年11月28日下发的,而仲裁裁决却是于2008年9月28日作出,不能以后来下发的通知精神溯及先前裁决。因此,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终局裁决内容,应依法执行。对于社保局不予协助执行的行为,法院可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但这并不影响仲裁裁决的执行。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裁定不予执行。其理由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终局裁决,只是笼统地规定被申诉方(县保育院)应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申诉人(王某)办理在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的缴纳。问题的关键是,王某1954年3月3日出生,在 2008年辞职时实际年龄已经超过法定退休年龄(50周岁),不符合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8年11月28日下发的《关于解决部分困难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一条第一款第三项“经法院判决或劳动仲裁应补缴参保且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未参保人员”的范围。由于社会保险费的测算和缴纳,必须有社会保险机构的协助方可执行。仲裁裁决无明确的执行内容,社保局又无法协助,法院根本无法执行,应裁定不予执行,告知当事人可以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调解能否中断诉讼时效
  案情介绍:2006年3月原告张某在被告生产车间上班时被机器致伤右手手指,原告住院治疗期间,被告支付了医疗费用。2006年5月,原告的伤经司法鉴定所鉴定为9级伤残。2007年12月5日,原告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要求确认其于2006年3月在被告车间上班手指受伤系工伤的申请。劳动仲裁委员会认为原告提出工伤申请时限已过,并经原告申请于2007年12月20日组织原被告双方调解,但双方因赔偿数额分歧较大,调解以无果告终。2008年11月4日原告起诉本院要求被告赔偿原告伤残赔偿金等各项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45000元。
案例分析:针对该案,有两种不同处理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虽然原告起诉至法院时距伤情鉴定已两年有余,超过了民事诉讼法中对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为一年的规定,但被告在劳动仲裁委员会组织调解过程中愿意调解,对此应视为诉讼时效的中断,原告请求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应该从2007年12月20日起重新计算,因此原告起诉至法院时实际上并未超过诉讼时效,法院应酌情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原告起诉时超过诉讼时效应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有关劳动法案例的分析及实行》来自北京房地产律师www.zdmls.com,北京刑辩律师网认为《有关劳动法案例的分析及实行》是很有必要知道的,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有关劳动法案例的分析及实行》有助于我们做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版权所有北京刑辩律师网
北京刑事律师,北京刑事辩护律师,北京律师事务所,北京死刑复核北京刑事辩护律师  北京刑辩律师  北京辩护律师
律师所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丰路西局欣园南区3号联合律师楼

电话:18600816266   15116900592 传真:01068162310Email:1289097309@qq.com  京ICP备12032963号

网络技术支持:同信长春网站建设